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德阳举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应邀作主旨发言,围绕“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展开深入阐述。他认为,三星堆不仅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更应在多层次的比较与对话中,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史认知。
许杰回顾了三星堆考古的历史,指出其自一开始就具备国际视野。1934年首次发掘由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主导,中美合作渊源深远。上世纪60年代,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在田野发掘与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著,为三星堆考古奠定了坚实基础。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以及2019年至2022年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极大拓展了对三星堆文明内涵的理解,尤其是精英文化层面的遗存获得系统性阐释。
许杰表示,当前中国考古技术在设施和方法上已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国际交流应从单向学习转向双向赋能。既要吸收全球考古学的先进经验,也应将中国优秀的考古实践传播出去,实现实质性的对话。
许杰提出,三星堆研究可借助“多层次同心圆”方法展开。第一层圆以遗址本身为核心,重视器物组合与空间关系,通过微观研究复原文化场景。他举例指出,新发现祭祀坑中出现的“跨坑拼对”现象揭示了不同坑器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此外,应从现存青铜器推想已消失的木雕、丝绸等有机质文物,重构三星堆原有的物质景观。
第二层圆关注三星堆与周边乃至远域文化的关系。许杰认为,三星堆并非封闭文明,而是重要的区域中心,与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存在广泛交流。青铜容器虽器类不同,却共享范铸技术体系;城址建设、玉器工艺等也体现出跨文化互动。他还特别提到,三星堆在铸焊技术上的突破,如神树、立人像基座等复杂结构的拼接,展现出了高技术含量与本地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