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18年发起的中美关税战,在最近一个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在中国的精准反制下,特朗普最终不得不低头。2025年5月12日,在美国的请求下,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谈判后宣布,将加征的关税全面降至10%,标志着持续七年的贸易战正式结束。尽管中国凭借自身产业链的韧性、内需市场和技术反制能力占据上风,但并未选择进一步打击美国。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战略智慧和全局考量。
不“落井下石”的经济理性体现了中国的大格局。首先,避免两败俱伤是关键。虽然美国因关税战遭受重创,一季度GDP萎缩0.3%,物价飙升30%,但中国同样面临出口损失风险。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达5426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4%,短期全面脱钩将冲击2000万就业人口。其次,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也至关重要。中国全产业链优势显著,但在芯片、精密仪器等领域仍依赖全球协作。如果美国经济崩溃引发全球衰退,中国难以独善其身。此外,延缓美元霸权瓦解速度也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美国能源和农产品出口依赖中国市场,仅2024年对华顺差就达1566亿元,维持部分贸易往来可为人民币国际化争取时间。
能够做到战略留白更是一种政治智慧。一方面,分化西方阵营为自己留出空间。欧洲、日本等盟友已对美国霸权不满,欧盟加速“去美元化”,日本抛售美债。中国保留谈判空间,有助于进一步瓦解美国主导的“反华联盟”。另一方面,逐步争夺WTO规则制定权。通过WTO诉讼和RCEP等多边机制,中国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规”。若彻底击溃美国,可能引发规则真空,不利于新兴秩序的稳定构建。此外,管控地缘风险也是重要考虑。美国若陷入绝境,可能通过台海、南海冲突转移矛盾,适度压力可避免其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