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贸易战升级态势明显,关税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2月以来分三阶段加征关税,4月7日宣布若中国不撤回34%反制关税,将于4月9日对华商品额外加征50%关税,叠加此前税率后总关税达104%-117%,创历史新高。半导体、新能源车、人工智能设备等关键领域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中国则同步启动对美液化天然气(总税率70%)、波音飞机、农产品的精准打击,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通过WTO起诉美方违规行为。跨境电商企业通过海外仓模式规避关税成本,降幅达55%。
非关税手段博弈也在深化。美国强化对华半导体设备、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出口限制,中国加速14纳米以上芯片国产化(突破90%)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增速12.3%)。美国试图通过“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中国则通过RCEP深化区域合作,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突破7%,削弱美元霸权。
贸易战对全球经济产生多维影响。在美国,关税导致CPI预计上升0.5%,电子产品价格涨幅达15%-25%,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900美元;农业州和能源企业强烈反对。在中国,2025年一季度GDP增长5.2%,消费贡献率达65%,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占比超70%,对东盟出口增长8%。但出口依赖型企业面临订单转移风险。全球市场震荡加剧,日经指数单日暴跌9%,恒生科技指数跌11%,全球供应链成本增加600-800美元/集装箱,WTO争端案件数量同比增30%。
产业链与科技格局正在重塑。半导体领域形成“中美双轨制”,美国主导美日韩技术联盟,中国依托RCEP构建自主供应链。墨西哥、越南承接转移产能,但面临工人技能不足等挑战。中美联合AI论文数量较2018年峰值下降2/3,自动驾驶等技术商业化进程延缓。中国“新基建”投资聚焦5G、工业互联网,形成内循环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