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FDI)罕见跌至负值,为-6.16亿美元。这一数据揭示了在“增长最快经济体”“人口第一大国”“镀金时代”等光环之下,印度正面临资本悄然“出逃”的沉重现实。

印度的外资撤离并非偶然。2024—2025财年,印度净FDI从上一财年的近100亿美元骤降至3.53亿美元,同比暴跌96.5%;至2025年5月,净FDI更跌至仅3500万美元,同比下滑98%。分析指出,这一断崖式下跌主要源于外资大规模撤资与利润汇出,叠加本土企业加速对外投资。印度央行将其解读为“市场机制成熟”“流动性增强”的信号,企图掩盖外资对印度长期信心不足、倾向于短期操作的事实。
印度何以沦为“外资坟场”?答案或许藏在“印度制造”这一宏大叙事背后的现实落差之中。自2014年启动“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印度政府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推出行业激励政策、完善基础设施,试图借助人口红利、市场潜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东风,实现“世界工厂”之梦。然而,十年过去,“印度制造”仍是镜花水月: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升反降,就业拉动远不及预期,外资“引得来、留不住”的窘境持续凸显,吸引力甚至不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究其根源,印度经济生态与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障碍,构成了投资环境的系统性缺陷。
法律与监管环境高度不确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印度法律体系庞杂、内容模糊,在商业与经济领域存在大量涉及刑事处罚的条款,极大推高企业合规成本与运营风险。政策层面,政府在关税、外资持股比例、环保标准等方面频繁变动,中央与地方对法规的解释时有差异,令投资者难以形成稳定预期。此外,印度对外国企业“选择性执法”渐成常态,多家知名外国企业在印度遭遇监管挑战。这影响了印度政府信誉,加剧外资对资产安全与投资回报的担忧。
![绿达之家网[Lvda56.com]](http://cn.lvda56.com/file/upload/202109/06/181134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