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OpenAI密集推进算力扩张,频频签下巨额合作协议,引发市场热潮。9月25日,由英伟达支持的云服务初创公司CoreWeave追加最高224亿美元供给,较3月承诺的119亿美元翻倍。9月23日,英伟达宣布计划对OpenAI提供最高1000亿美元的战略投入,以换取股权及未来营收分成。
7月,甲骨文与OpenAI签署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该协议属于总额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由软银等机构参与出资。芯片制造商博通确认新增一名100亿美元级客户,业界普遍认为该客户正是OpenAI。
尽管这家估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AI创企目前仍在烧钱亏损,但凭借与多家科技巨头达成的上百亿美元乃至上千亿美元协议,依旧助推了本周美股指数接连创出新高。OpenAI方面强调,短期亏损与高强度前置投入是为了未来模型与产品迭代铺路。然而,多家机构也警示风险,质疑其生态的可持续性。根据贝恩公司年度科技报告测算,至2030年全球AI算力需求或达200GW。若年化资本投入约5000亿美元,即便OpenAI每年新增约2万亿美元营收,市场仍存在约8000亿美元缺口。
这些合作关系不仅体现在合同金额上,还通过股权和供应链深度交织。公开信息显示,在3月CoreWeave上市前,OpenAI便已对其投资3.5亿美元;2024年10月,英伟达亦参与了OpenAI一轮66亿美元的融资。今年5月,《金融时报》报道,甲骨文计划投入约400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用于建设OpenAI的数据中心。9月,英伟达还披露收到CoreWeave一份价值约63亿美元的GPU订单,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内部的互相绑定。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环环相扣的资金与订单流动形成了“自我循环”式的资金流动,也带来了风险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