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速,预制菜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悄然进入大众生活,却也卷入了争议漩涡。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引发广泛关注,再次将预制菜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其实,“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中国自古就有食用预制菜的传统。但为何源自工业文明的预制菜会遭遇许多人的抵触?预制菜真的注定是被“嫌弃的一生”吗?当标准化工业生产遇到传承数千年的饮食文化,这场关乎味蕾的争论又该何去何从?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明白中国人对“吃”的独特执念。食物对我们来说,远不止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与情感的连接。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饮食上则表现为对“色香味”的极致追求。孔子所言的“不时不食”,体现了这种观念。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强调“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道出了中式菜肴的灵魂——锅气。一份热气腾腾、锅气十足的菜品是对食材和食客的尊重,也是情感的表达。
然而,预制菜的“预加工”和冷冻保存与追求鲜活、讲究“锅气”的中华饮食传统形成了冲突。其流水线制造的口感同质化与加热即食的方式带有某种“去情感化”的意味,让食物少了温度,使食客多了疏离感。因此,一些国人对预制菜的排斥是一种深植于文化基因里的本能反应。加剧这一抵触心理的是预制菜行业在飞速发展中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价”不配“位”的消费体验。中国人向来相信“眼见为实”,但预制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黑箱子”,食材来源、添加剂使用、加工环境等几乎都不可见。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预制菜原材料“以劣充好”正是行业乱象的缩影,引发了公众对预制菜卫生与营养的担忧。此外,相关数据显示,72%的消费者拒绝为预制菜支付其现做价格,这或许说明除了食品安全疑虑,人们抗拒的还有那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