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梦还没醒,先改个名字蹭一波热度。小米16没了,直接“进化”成了小米17。不是产品跨代了,是心态先跨代了。不是体验追平了,是编号先对上了。
9月10日,苹果发布了iPhone 17系列,搭载AI芯片、eSIM、Vision Pro联动等功能,2TB Pro Max定价17999元,依旧引人瞩目。紧接着,小米在9月15日宣布推出小米17系列,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亲自发声,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站台热场,一场声势浩大的“高端之战”拉开序幕。
但蹭热度不丢人,蹭得像一回事才丢人。喊“对标iPhone”,听起来很燃,但听多了就像在朋友圈看到“全款买房”的海报配图一张张刷过:你知道他想努力,但也知道,他离那个目标还差得远。你不能靠一个数字编号的“追平”,解决品牌力的“代差”;你不能把一次改名包装成一场跃迁。更不能指望一台换壳+堆料+喊话的手机,打穿iPhone构建了16年的体验闭环。
当小米喊出“对标iPhone”的口号时,它到底是准备好了?还是只是又一次把自己放进了苹果的背景板里?
从小米10喊出“冲击高端”的口号,到如今小米17系列“正面对标iPhone”,小米的步子一直迈得很大,但落地声却不算响亮。这次,连型号都不演了——小米16直接跳过,强行改名小米17,就是要和苹果的新机编号对上,打个心理战。问题是:对上了编号,不等于对上了体验。
苹果这次推出的iPhone 17系列有四款,除了常规的17和Pro/Pro Max,还加了一个“iPhone Air”,被称为“史上最薄iPhone”。而小米这边也“应景”地整出一个17 Pro Max,全套命名思路照搬,但实质上还是熟悉的那一味——堆料 + 高通芯 + 小米式影像优化。你能说它差吗?不。你能说它真“对标”上了吗?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