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是科幻电影中的热门题材,但在现实中如何应对小行星的威胁,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努力验证。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建设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防御体系的构想。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介绍,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通过观测、撞击及联合监测评估防御效果。
当我们谈到“小行星防御”时,指的是近地小行星。这些小行星通常定义为能够进入距太阳1.3个日地距离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要么与地球轨道相交,要么将来可能因行星引力扰动而与地球轨道相交。如果小行星与地球轨道相交,二者就有“撞车”的风险。
据估算,每天有大约2500万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每年总重量可达15000吨。绝大多数流星体只有沙砾大小,冲进地球大气层后很快就灰飞烟灭了。然而,一颗天赋异禀的流星体可能会给地球带来重大灾难。例如,6600万年前使恐龙灭绝的元凶,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直径至少10公里的小行星击中了如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地区所导致的。
小行星具有极高速度,假设它是一个均匀球体,那么它携带的动能约等于密度×直径³×速度²÷3.82(全部依国际单位制)。以击中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恐龙终结者”为例,若其密度取碳质球粒陨石常见的3300千克/立方米,直径取10000米,速度取20000米/秒,套入公式,最终得到的能量将是个长达24位的巨大数字。假如地球5亿平方公里的表面均匀覆盖着2米深、0℃的水,这个能量足以把这些水全部烧开。因此,居然有生命能在那场大浩劫中幸存并延续,确实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