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话题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讨论背后,反映了消费者对知情权的重视以及提高餐饮质量的需求。当“锅气”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时,餐饮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让“预制菜”更好地辅助行业发展,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在餐饮行业发展中有着悠久历史,如腌制、卤制等都是对食材进行预加工的方法。随着现代包装工艺的发展,预制菜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完全现场烹饪,预制菜有显著优势。使用预制菜可以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中,能够满足高性价比的需求。通过将耗时工艺前置,餐厅可以在几分钟内复现口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虽然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更为完整,但只要生产、运输、保存和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也能满足人体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
目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广泛使用预制菜。一方面,许多商场门店对于明火使用和肉类处理有限制,使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符合安全规定;另一方面,一些凉菜配菜或需腌制的菜品辅料,使用预制菜不仅节省成本,还能加快上菜速度,提高翻台率,对企业经营和消费者体验都有益处。
然而,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了公众对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情况时常可见,这些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导致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就是“劣质菜”。此外,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让消费者对其心里没底。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实际却使用微波炉加热预制菜,按现做现炒的价格收费,侵害了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