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天河区的高楼大厦之间,隐藏着一片占地75亩的荔枝林。这里保存了700多份荔枝种质资源,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荔枝“基因库”。不同于寻常果园追求丰产,这片荔枝林以保存及延续生命多样性为使命。在这里,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荔枝种质资源共栖,如红品种“仙进奉”与南非马达加斯加异域品种,四季开花的“岭腰1号”与果壳坚硬的“踏死牛”等。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但荔枝种子保存是个世界难题。荔枝种子寿命短、贮藏困难,无法像水稻、小麦那样建立种子库。要获得与母本相同的性状和遗传信息,最可靠的方式是通过嫁接或圈枝繁育进行活体植株保存。自1959年起,在国家科委号召下,一场覆盖全国荔枝产区的资源大普查开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收集并保存国内的荔枝种质资源。1989年,该资源圃被命名为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当时共收集保存荔枝种质资源124份。2022年,该资源圃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国家级种质资源圃,正式更名为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如今,这里的荔枝种质资源已增至700多份,是几代科研人员跋山涉水的结果。
许多野生荔枝长在乡村角落或深山老林中,研究人员需尽快寻找并保存。例如,2011年10月下旬,研究人员在海南发现一株异季节开花结果的野生荔枝“岭腰1号”,其成熟时间在12月底,颠覆了常规生长规律。他们剪枝带回资源圃,成功收集保存了5株后代。当研究人员重返故地时,那株珍贵的母树已被砍伐,原生地已改种胡椒等作物。这样的抢救行动从未停止,资源圃中保存的黑面登、布袋、解放红等种质资源在市面上已不见踪影。
步入资源圃,700多个品种、2000多株荔枝树错落生长,成熟期各不相同。这片土地的价值在于其多样性和基因资源。既有大众品种,也有罕见珍稀品种;既有来自南非马达加斯加的“远方来客”,也有从广东各地搜罗的“土著”。每一株树都有一段历史,如“尚书怀”相传明代尚书湛甘泉告老还乡时从福建枫亭带回一粒荔枝核,在增城新塘育成。此外,还有名字奇特的品种,如“踏死牛”、“乞儿甩”等,这些品种虽然不好看、不好吃,但耐储、适应性强,是宝贵的基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