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杜燕飞
“择一事终一生”“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在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无数劳动者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以匠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千锤百炼”铸就钢铁人生
巡查产线设备,保证生产设备运行良好;跟踪当天2300产线的重点生产品种、工艺执行和操作纪律情况,确保产品达标……5月1日7时30分,全国劳动模范郭鹏准时来到鞍钢集团本钢板材热轧厂2300生产线的岗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工作中的郭鹏。受访者供图
1997年,郭鹏从本钢技校毕业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热连轧厂,成为一名学徒工。“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刚满19岁的郭鹏望着火红的千米轧制线,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轧钢工人。
为尽快掌握轧钢技术,郭鹏白天虚心向师傅时速德请教,晚上回家琢磨各种轧钢操作手法。半年后,他就可以独立操作设备了。3年后,在本钢集团卷取工技能大赛中,他一举夺魁。
“参加工作后,我坚持半工半读11年。如果理论跟不上,就不能真正掌握生产奥秘。”回忆起过去24小时学校、工厂轮转的日子,郭鹏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轧制线上出现问题,半小时内肯定赶到现场。”郭鹏说,“党员要走在前、干在前,凡事比别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
2018年,郭鹏负责2300生产线增产提效项目。他提出更改粗轧区域物料跟踪控制方法,增加定宽机防碰撞功能。经过攻关,轧制能力由之前的28块/小时,提高到34块/小时。2019年,企业在未投入一分钱改造资金的情况下,全年增产10万吨。
当前,郭鹏总结编写的60多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已成为大家的“宝典”;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郭鹏技能大师工作站”,也成了锻造团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的载体。
“师傅是我心中的‘天花板’,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去了很快就能找到症结。”徒弟栾崧琳自豪地说。
破解汽轮机技术难题的“密钥”
5月1日,全国劳动模范、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燃料检修车间负责人金振宇手持手电筒,穿梭在输煤皮带与落煤管之间,时而弯腰检查皮带磨损情况,时而仰头查看落煤管焊缝,手中的测温仪、测振仪快速记录数据……
金振宇检查汽轮机中压主汽门。受访者供图
作为汽轮机专业的“全科医生”,金振宇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42本检修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满了汽轮机零部件的手绘草图,不同工况下的参数波动曲线被精准地标注出来。这些凝结着24年一线检修工作经验的“设备档案”,是他破解技术难题的“密钥”。
2022年夏,炙热的天气导致真空泵因工作水温度过高频繁跳闸。金振宇带领班组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绘制详细的“温度——效率”曲线,设计制冷装置,图纸修改17版,零件调试上百次,研发出的解决方案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全国同类机组标配改造方案。
“设备不会因个人情况降低标准,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妥协。”这是他对自己的严苛,更是对团队始终如一的标准。
2024年,金振宇入选华电集团工程硕博士导师团队。他坚持“现场即课堂”,手把手演示轴承振动监测系统调试过程;将近百个检修案例编成《现场实操手册》。
“设备检修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个零部件的‘脾气秉性’摸透,才能算入了门。”他常对学生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多名徒弟成长为技术骨干。
创新照亮能源报国璀璨征程
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科研一线,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时而研究技术图纸,时而与团队讨论,时而深入井站实践。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川中油气矿信息科技部主任代娟。
2008年,代娟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川中油气矿勘探开发研究所,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彼时,扩磨溪、战广安、征合川,川中大地油气勘探如火如荼。
代娟在井站开展脱挂器现场试验。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