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篇关于“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这篇论文开篇明确指出:“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但在第一部分却提到选取了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其中对照组有27名男性和13名女性,观察组有28名男性和12名女性,年龄在24至55岁之间。论文还强调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即便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也能看出这篇论文的问题所在。从患者病例来看,男性占比近70%,而男性根本不可能患有子宫肌瘤。这显然是一个荒谬的错误。
随着媒体深入调查,更多疑点浮出水面。该论文唯一作者霍某静是一名护士,取得了山东省卫健委发布的护士执业注册,但不在国家卫健委医生执业注册信息系统中。虽然护士参与临床研究并撰写论文无可厚非,但学术论文应基于真实数据与严谨论证。这篇连研究对象性别都混淆的论文,其学术价值令人质疑。
更令人困惑的是,这篇充满低级错误的论文竟然登上了我国唯一的妇科内分泌领域学术期刊,并在线公开近8年。期刊编辑和评审是否审稿成了疑问。如此长的时间里,为何无人发现并纠正这一错误?这种论文的发表不仅损害了权威期刊的脸面,也影响了学术诚信和尊严。
此前,媒体曾曝光部分学术期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通过“卖版面”牟利。这篇论文的发表是否也是类似“潜规则”的产物?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水论文”存在?这些问题直指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层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