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北京地铁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引发网友愤怒。视频中一名男子因座位问题与邻座两位乘客发生争执,并多次出言不逊。最终,该男子被其他乘客劝开。据北京公交警方通报,违法行为人赵某峰(男,61岁)因扰乱乘车秩序,已被依法行政拘留。视频中还有一位女乘客挺身而出,她对骂人的男子说:“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随后,这位女乘客坐在了被辱骂的乘客身边,并轻声安抚他:“没事。”她的举动用善意化解了冲突,用文明回应偏见,维护了乘车秩序,也给事件增添了一抹温情。“我愿意跟他挨着”这句话迅速在网上走红,获得了大量网友的称赞和支持。
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赢得了公众的认可。男子因为邻座乘客的衣服上有灰尘便肆意辱骂,这种行为挑战了公众对平等与尊重的基本认知。被辱骂的乘客可能只是在为生计奔波,甚至可能为了避免影响他人而没有靠在椅背上。骂人的乘客无视他人的处境和苦衷,对一位劳动者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和责难,这使得他的言行格外刺眼。无论是对骂人者的愤怒还是对仗义女乘客的赞美,都反映了公众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共情,以及对更加包容、友善的城市文明的期待。
类似的例子还有之前有网友建议重庆的“背篓专线”在早高峰禁止乘客携带菜筐,但重庆轨道交通回应称只要物品和行为合规就不会干涉;厦门市思明区文化和旅游局对图书馆长期有流浪汉的情况答复称,每一位公民都有进图书馆阅读的权利,不能拒绝任何人入馆。
满身灰尘、背着背篓的人也要乘坐地铁,流浪汉、拾荒者同样有阅读的需求,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呵护这些需求需要城市温度和社会关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构建,每个个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塑造者。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就是尊重城市最真实的底色。“我愿意跟他挨着”登上热搜,正是对这一常识的再次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