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猩红热的发病数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上升趋势。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按照广州市往年流行特点,4-6月份会出现猩红热季节性流行高峰。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此病,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孩子确诊猩红热后应及时就医治疗,待病好后方可回校。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2025年3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3月广东省报告猩红热发病数为1542例,较2月增长641例。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分享了孩子感染猩红热后的症状,包括发热和全身起疹子,手部还出现了脱皮。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即可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传播。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3-15岁的儿童。
感染猩红热通常会表现出发热、咽扁桃体发炎、化脓等症状。发热多以中低热为主,但有时也会高达39℃~40℃,伴有寒战。皮疹一般在发病第2天出现,从耳后、颈部、上胸部蔓延到全身,压之褪色。皮疹约一周左右会消退,同时会出现脱皮。此外,患儿舌头会出现草莓样或者杨梅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