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
举行落成典礼。
如今,长城站迎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
40年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南极建立长城站?建站过程中,又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极成为全球科学考察的热点,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中国还没有南极科考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说:“在南极建不建站,这是关系我们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一个事情。”
1983年9月,中国政府派出一个南极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
郭琨回忆道,当大会进行到对议程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木榔头一敲——请非协商国退出会场,到会场外喝咖啡。在当时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就是一种屈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南极没有站。”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南极建设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01
破冰万里
长城站点亮中国南极科考第一站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建筑工人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上海启程,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程。
经过40天的海上漂泊,科考队于1984年12月30日成功登上乔治王岛。
每每说起当年的建站历程,亲历者感慨万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考察站科研人员丁海涛说:“刚到乔治王岛的时候,物资转运到陆地上,必须搭建临时码头。”
当时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他们就直接把身体浸泡在海水里面,相当于搭上了人墙,确保刚刚垒好的码头不会受海浪的侵蚀。
虽然有防水服,但是在这种温度下,38名队员4班倒,一个人一次也只能坚持工作10分钟,长期浸泡在海水里就会失温。为了建站,这些队员可能连生命都不顾了。
队员们不分昼夜,克服了暴风雪、永久冻土层等重重困难,仅用27天便完成了建站任务。
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正式落成,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飘扬。这一壮举不仅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速度,也标志着中国在南极有了第一个立足之地,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
随后,我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