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近日正式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表示,三年疫情应对中,暴露出了危重症总床位数少、转换床位受限于气源供电不足等问题,应在接下来五年逐步改进。他建议,关注封闭公共空间空气生物安全,建立一套国家级封闭公共空间空气生物安全监控机制。
危重症总床位数不足 医院现有基础设施限制床位转换
王广发表示,三年新冠疫情应对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委员建议增加危重症床位!
首先是危重症总床位数严重不足。去年疫情高峰前,我国各类危重症床位绝对数为4张/10万人,占总床位数的4%,之后扩展了4%,达到8%。在重症高峰到来时,仍然出现了床位短缺。对比发达国家危重症床位数,德国和美国为每10万人接近30张,欧盟平均为14.3张重症监护床位,这些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中也曾出现危重症床位数不足的情况,我国危重症床位总数尚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新修订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未对危重症床位比重提出硬性要求。
此外,由于我国医院建设标准未就大规模公共卫生应急需求提出特别要求,在此次可转化危重症床位的使用中,由于供气、供电等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可转化危重症床位过于分散,无法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某些地方的传染病院在局部疫情患者救治中即出现了氧气压力不足,甚至是断电的情况。在此次大规模疫情中,即使在一些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出现了气源、供电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