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时代,工人与农民身份地位一边高,一个种粮食解决温饱,另一个搞生产促进国家发展建设,当时农民的称谓是农民伯伯,到了八十年代末就差不多变成农民叔叔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彻底就是农民工了。
称呼的变化与粮食的需求变化有很大关系,过去粮食就是老天爷,因为过去普遍都吃不饱饭,时不时的还得闹饥荒,很多老一辈的是吃过草根树皮挖过野菜的,后来中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我们齐刷刷的踏入了经济社会,粮食不缺了,人人都能吃的饱了,甚至还出现粮食过剩浪费的情况,本身是农业大国在加上外国的粮食更便宜,本地粮加上进口粮这么一中和,产量上去了,价格上不去。
所以开始农民工进城打工,城市里什么苦和累的活农民工几乎全包揽了,乡村不管了齐刷刷的一起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起来了,城里的工人和之前进城早在城里落户的农民也都有了固定工作,慢慢的熬到了退休有了退休金,那些回村的农民就惨了点,到现在六七十岁没个养老的依靠,还在务农或者想办法进城打工。
科技更迭用的劳动力少了,而且大部分单位不敢用60岁的体力劳动者了,因为风险较高,且他们认为效率也低,然后就出现了一大批农村老头是既没钱又没保障,想靠自己自食其力也没人要,尤其是到了老年开始有了老年病基础病,一场病下来兜里是干干净净。
指望儿孙农村能有多少能真的指望上的呢,大部分靠着种地的年收入才多少,给孩子娶个媳妇盖个房子的钱都不够得借钱,现在又得要城市里的房子,老人还得帮着还房贷,不帮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试问天下父母有几个不是咬着牙楞帮的呢。
今天看央视的新闻主持人提了一下说要让三亿农民工老有所依的事情,我感觉这可太好了,公务员的铁饭碗端稳当了,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也安排好了,可算轮到农民了,但是如何帮这三亿农民工呢,主持人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