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疫大调整:当务之急是压低感染峰值
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宣布了两项重大调整,第一、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第二、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根据同日发布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后简称《“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官方解读,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综合考虑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疫苗接种等因素,国内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同样考虑到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决定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一调整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公众正确认识新冠病毒,但目前全国正处于感染高峰期,疫情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
他建议,降级后仍应把握好新冠防控的“三道防线”,一是继续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80岁以上老人要尽快接种第四针,还应尽快推进mRNA疫苗接种;二是储备好大量抗病毒药物;三是做好分级诊疗,防止医疗挤兑。
纠正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自2020年1月20日,国内将新冠纳入“乙类甲管”之后,至今已将近三年。今年12月初,国家发布“新十条”以来,一直有专家提出应将新冠感染降级管理,但也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当前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情况下,降级条件还未成熟。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没想到“靴子落得这么快”,虽然整个12月期间,多地在防疫上已“实质性地将新冠按照乙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