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了苦啊。”“这点小事都承受不了。”“年轻人就要吃点苦才能有长进。”……
相信这是很多年轻人能从上一辈那里听到的话,不能吃苦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成为了上一辈抨击年轻人的理由。
·相对于加班,更喜欢到点就走人;
·工作或者领导让自己不顺心了就跳槽走人,而不是为了工资耗下去;
·生孩子结婚之类的一被家里人提起来就满心惶恐;
·不喜欢做家务,宁肯在外面吃饭也不肯自己花一两个小时做顿饭;
·暴雨天气宁肯多花点钱打车,也不肯冒着大雨挤地铁公交;
·相对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照顾到自己的心情感受,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被抨击为“不能吃苦”。
而上一代的人们,也似乎拿着上个时代的衡量标准来度量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很多公司或者老人家总是拿着吃苦来衡量一个年轻人究竟是不是能够赋予重任,这貌似衍生成了一种荒唐的“吃苦文化”。
他
但是有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需要去研究,现代社会,只会吃苦能带来什么?
并不是说教大家伙不要吃苦,只是我们吃苦的定义或者说“吃苦文化”已经产生了升级。
上一代由于时代背景以及各种客观因素,强迫自己吃苦对上一代人来说已经成了成功的标志。
而到了现代的年轻人,似乎在这件事上更偏向于精神方面的恐惧,而不是物质化的恐惧,生病、吃不饱饭、住不起房租是一种吃苦的模式,而随着新时代生活条件的逐渐提升,这些物质化上折磨人的东西好像年轻人也产生了抗性,相对于这些,“每天坐地铁好几个小时”、“加班在办公室打游戏”、“网速又变慢了”、“每天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这样的精神折磨反而是现在年轻人最大的苦恼。
而在物质化条件升级了的今天,从正面击垮年轻人的,也正是精神方面的力量。
举个例子,在日本留学过的人或者去旅游过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现在严重的同质化,电车里所有的上班族都是西装革履,手拿公文包。
女学生都穿着JK服,青春靓丽。
初到日本旅游的人会觉得很新奇,毕竟和国内地铁上鱼龙混杂的氛围差别实在太大,但时间久了,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
他们为什么都一个样?
每天同样西装革履的OL,同样奇装异服的高中生,宛若机器。
日本的社会文化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每个人都好像庞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螺母一样,履行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日复一日,对这个机器的压榨产生了麻木。
这使我感觉像在看一场噩梦,所以我拒绝这样的噩梦,想要让自己过得有趣点,大致上也没什么错。
这种精神层面上的折磨,比起吃不饱饭、衣服穿不暖更加使我感到恐惧,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人一旦被同化了,怕是每天都要从噩梦中惊醒,然后再毫无生机地进行日复一日的劳作。
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青少年孤独向问题、80后90后亚健康文化、焦虑;抑郁;压力、心理问题等,大概就是现代社会的吃苦,一种更深刻的苦。
而上一代的人似乎没能感受到现代的吃苦已经升级到了这种地步,依旧用绑架式吃苦来看待年轻人,在之前的调查里会看到:以人人加班的加班文化来把一件本来应该是自愿并且有偿的行为正常化,这样的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更多的是通过美化吃苦,偷换概念强行给年轻人加上了一层枷锁。
而年轻人的不能吃苦,也会让上一代人觉得自己的受过的苦全都是白费,而这样子的心情他们也绝对是不会喜欢的。举个例子,以前几十个人做一天搬运的活,现在一台挖掘机几个小时就能解决了,那我们又何必去浪费这个时间在里面?通过贬低一代人来肯定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价值,本身也是没意义的。
古斯塔夫·勒庞说:人们需要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感性的选择。大众对于异于自己的事物-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科学技术-永远都是批评的。
新时代的“不能吃苦”,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被解释为,在追求更多样的自由、更认真的生活态度的过程中,对那些“本不该吃的苦”更加敏感、更有同理心了。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别人都受得了(加班/生孩子/熬夜/少拿点钱),你咋不行”之类动机可疑的理由让人接受现实,说服力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和人们的思想发展进步,“不吃苦的人没有青春”“别在最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这种话已经骗不了现在的年轻人了。
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代表着成长的好事情。哲学意义上说,既然“要活着就得克服各种麻烦”,那“不能吃苦”这一说本来就不可能成立,既然只是换了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过生活,那就自然不用做太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再去蹂躏自己了,让自己活得好点,要受的苦还多着呢,房贷还了吗?车贷还了吗?对象找了吗?猫喂了吗?狗遛了吗?上班还开心吗?
也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如老猫在书里所说一般:
我希望庆国的人民都能成为不羁之民。 受到他人虐待时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灾恶侵袭时有不受挫折之心; 若有不正之事时,不恐惧修正之心;不向豺虎献媚…… 我希望庆国的国民,每一位都能成为王;都能成为统治被称为『自己』这块领土的,独一无二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