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账号时,收到验证码后竟自动登录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数字遗产”处理问题的关注。
此前,话题“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曾登上微博热搜。微信客服回应称,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对此,网友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社交账号属于数字资产,系统回收不合理;也有人理解平台基于资源管理和安全考虑的做法。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拥有多个线上账号。当用户离世,其社交平台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遗产”应如何处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认为,平台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通常是出于安全、资源与隐私保护的考量——闲置账号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且占用服务器资源。然而,对用户及其亲友而言,这些账号不仅是工具,更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数字遗物”。此类争议反映了网络平台理性治理规则与用户感性情感需求之间的冲突。
王琦指出,这背后折射出数字资产治理的困境。一方面,民法典虽然承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但并未明确承载人格与情感属性的社交账号数据是否属于可继承遗产,导致平台依照服务协议行权与账号用户主张权益之间缺乏平衡;另一方面,平台在追求安全治理与隐私保护时,没能更多考虑用户追思亲人、留作纪念等情感需求,技术规则中缺失人文关怀。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理事高蕾认为,这揭示了数字时代下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的冲突,更暴露出数字遗产管理的立法与伦理真空。她以微信为例解释道,平台做法基于用户服务协议:账号所有权归腾讯,用户仅享有使用权。长期不登录被视为主动放弃使用,平台有权回收。这是符合商业规则与技术治理的理性决策。然而,从用户亲友的角度来看,系统回收可能意味着对数字记忆的“无情”抹除,容易引发被剥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