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职场性侵认定工伤”当事人崔丽丽怒怼网友的视频引发关注。有留言质疑她为何在事发十天半月后才报案,并提及她在多媒体访谈中承认自己提出2000万私了的事宜。对此,崔丽丽回应称:“多久报案是我的权利,你管得着吗?”
事实上,对于报警时机与私了传闻,崔丽丽早就有过公开解释。她表示,事发时她感到困惑和害怕,担心报警后会被他人误解,影响工作和职业生涯。她39岁,有家庭和孩子,这份工作做了十几年,不敢轻易报警。
这些纠结并非简单的“为什么不马上报警”所能概括。创伤发生时,有人会瞬间爆发,有人会陷入麻木,也有人会在现实权衡中犹豫。这并不是受害者的“原罪”,而是人性在冲击下的真实反应。然而,在部分网友眼中,“不立刻报警”成了“可疑”的证据,仿佛迟来的维权也是受害者的过错。
关于“2000万私了”的传闻,崔丽丽解释说,对方想用谅解书轻判却毫无歉意,她才开出这个对方无法满足的数字。这是一种极端方式,拆穿和戏谑对方想用赔偿息事宁人的虚伪。但一些人抓住“2000万”放大,认为受害者一谈钱,维权动机就不纯。实际上,当加害者试图用金钱消解过错时,受害者用对方在意的方式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正当的反抗。
无论多久报案或私了传闻,崔丽丽本不该承受来自舆论的拷问,也没有义务对这些带有明显苛责倾向的质疑给予回应。尽管她的态度可能让一些人感到不适,但我们不应要求一个受害者保持温和的形象。
值得警惕的是,舆论场上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完美受害者”执念。部分网友似乎认为性侵受害者应该是脆弱、隐忍的,应该在创伤后立刻寻求帮助,对赔偿避之不及,最好还带着让人心疼的“弱者”气质。然而,崔丽丽穿着被侵害时的衣服与丈夫出庭,甚至反驳网友都带着锋芒,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