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A股市场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这是继去年10月8日后的第二次。更惊人的是,较前一交易日激增42%,单日放量超6000亿元。巨量资金的来源和其背后的含义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本次3万亿成交并非简单的重复历史。时隔217个交易日,市场经历了注册制全面落地、外资持续流出等考验。单日42%的增幅创下A股第五大单日成交纪录,爆发力远超2020年7月行情。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特征:北向资金净流入217亿元,两融余额单日增加380亿元,形成罕见的“外资+杠杆”共振。中小投资者保证金单日转入800亿元,创三年新高,散户参与度显著提升。这种“机构与散户共舞”的格局,与2015年杠杆牛形成鲜明对比。
拆解3万亿成交的构成,三大主力动向浮出水面。北向资金217亿元净流入中,半导体、新能源设备占比超60%,显示外资积极响应中国产业升级政策。两融资金380亿元增量则聚焦券商与科技板块,杠杆资金明显在博弈流动性宽松预期。公募调仓路线同样清晰,机构正从消费转向硬科技,芯片国产替代政策成为关键催化剂。散户通过ETF加速入场,创业板6000亿元成交额中60%集中于半导体和新能源,形成与机构“抢筹”与“换仓”的微妙博弈。
半导体与新能源成为资金围猎焦点。国家大基金三期落地带动半导体设备、材料子板块,机构持仓比例较二季度提升12%。新能源方面,光伏出口数据超预期叠加储能补贴政策,吸引融资客单日加仓超50亿元。这种结构性行情特征显著:创业板成交破6000亿元中,六成资金扎堆这两个领域。与2020年全面普涨不同,当前市场更聚焦政策确定性强的产业赛道,反映资金“用脚投票”选择高质量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