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江苏丹阳一处地下车库内,两只未拴牵引绳的杜宾犬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一名怀抱幼童的男子路过时,因担心烈性犬只的安全问题与养犬人发生口角。视频中,养犬人的嚣张反问“咬你了吗?你死了吗?”刺痛了公众神经,怀中幼童紧缩、惊恐的画面成为这场闹剧最残酷的注脚。这起事件揭示了中国城市文明养犬现状中的问题。
冲突的本质远超个人素质范畴,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公共空间行为规范、法律意识普及以及执法效力方面的深层矛盾。丹阳市明确将杜宾犬列为禁养犬种,但养犬人不仅违法饲养,还在公共场合放任其不拴绳奔跑,态度嚣张无视法律法规。这种特权思维与现代城市文明格格不入。此外,警方追踪养犬人身份困难,物业公司无力表态,暴露了基层执法与管理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被动与滞后。当规则形同虚设,执法沦为“事后排查”,社会矛盾升级便成为必然。
此类事件频繁上演,根源在于社会规则意识普遍缺失及执法效力滞后。尽管从《动物防疫法》到各地《养犬管理条例》,关于携犬外出必须拴绳、禁养烈性犬等规定清晰明确,一旦执行层面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空档,便会迅速滋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使得违法成本低廉到可以忽略不计。物业管理方虽有提醒义务,却无执法权力,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不文明行为。这种“提醒”与“违法”之间的巨大落差,侵蚀了整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基石,让本应和谐共处的公共空间沦为冲突频发的“文明雷区”。
要破局,城市文明养犬需要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治理体系。必须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禁养”和“牵绳”从纸面规定变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例如,借鉴德国《养狗法》对烈性犬主人强制购买高额责任险的规定,以及新加坡对遛狗不牵绳者处以监禁的严厉措施,让违法者付出实际代价。同时,推行犬只芯片管理,实现犬只身份可追溯,便于责任认定和管理,鼓励社区建立养犬公约,通过邻里监督与协商化解日常矛盾。加强公民教育,普及养犬法律法规与文明行为规范,提升养犬人的责任意识与社会公德心,让“文明养犬”从被动遵守变为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