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盟“双主席”罕见地一同抵达北京时,华盛顿与莫斯科的目光同时聚焦于此。7月24日启动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不仅是为了庆祝建交50周年,还恰逢美国对欧盟钢铝关税最后期限(7月31日)与俄乌冲突两周年的重要节点。这场在48小时内进行的外交活动,反映了欧盟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的战略摇摆。
对比4月和7月两次访华计划的外交措辞变化,可以看出欧盟立场的微妙转变。4月初外交部声明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而7月21日公告则侧重于“共同主持领导人会晤”的具体安排。这种从理念宣示到实际谈判的变化,与美欧钢铝关税博弈直接相关。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出口占比已达20%,可能成为解决欧盟25%关税危机的关键因素。
此次访问原定由冯德莱恩单独成行,最终演变为欧洲理事会主席与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双头模式”。这种罕见安排既反映了德国车企和法国酒商对华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暴露了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马克龙主张的“战略自主”与冯德莱恩推行的“去风险”政策正在角力。
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其中原油进口增长12.7%,天然气进口激增18%。这些数据直接挑战冯德莱恩要求中国“远离俄罗斯”的可行性。在欧盟对俄实施11轮制裁后,其能源价格波动率较2023年上升23%,而中国坚持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反而保障了能源供应链稳定。
这种反差在具体领域更为明显:中国通过上合组织框架与俄开展的本币结算已覆盖87%的能源交易,而欧盟同期对俄能源依赖度仍达15%。冯德莱恩在7月8日欧洲议会演讲中要求中国限制对俄合作时,中方回应称“正常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实际上确立了中欧谈判的底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