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国正式进入今年的三伏天。近期部分地区已开启“烧烤”模式,高温高湿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高温天气不仅对健康构成威胁,还增加了用电需求,如何保障供电成为重要问题。此外,在户外高温下工作的人员权益保护也备受关注。
近日,陕西、河南、四川、重庆、北京等地持续出现高温高湿天气,长时间的这种环境可能导致血压和血糖波动,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尤其不利。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李伟正忙着接诊前来就诊的老人。高温下,普通人若散热不及时,中暑及热射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专家指出,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室内,只要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都可能引发中暑。因此,出现先兆中暑信号时应及时降温,避免病情恶化。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很多地方开放了公共空间供群众纳凉。在河北石家庄一处人防工程纳凉点,当地上温度超过35℃时,地下通道的温度却只有20℃左右。今年6月,河北省国防动员办公室指导各市利用人防工程开设避暑纳凉场所,一些纳凉点甚至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体验感,吸引大量市民前来纳凉。
高温天气下,全社会用电需求激增,如何应对夏季用电高峰成为一大挑战。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数据显示,7月16日该省最高用电负荷超过1.2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为保障电力供应,浙江一方面通过“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购买其他省份富余电力,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电厂”整合社会分散负荷资源,进行市场化调节,实现电力供需平衡。此外,国网盐城供电公司采取不停电作业,减少停电时间,降低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