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几年美元指数整体处于波动下行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可能稳中有升。这将有利于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与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1971年至今,美元指数经历了三个先下降后上升的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71年初到1978年10月底,美元指数由120.5降至82.1,降幅为31.9%;随后从1978年10月底至1985年2月底,美元指数由82.1升至164.7,升幅为100.6%。第二个周期从1985年2月底至1992年9月初,美元指数由164.7降至78.3,降幅为52.5%;接着从1992年9月初至2001年7月初,美元指数由78.3升至120.9,升幅为54.4%。第三个周期从2001年7月初至2008年4月底,美元指数由120.9降至71.3,降幅为41.0%;再从2008年4月底至2022年9月底,美元指数由71.3升至114.1,升幅为60.0%。
自2022年9月底至2025年6月底,美元指数已由114.1降至96.9,降幅为15.1%。鉴于上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且美联储自2024年9月起进入降息周期,可以确定,美元指数大概率已步入新的一轮长周期,且其下行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后续跌幅也会相当显著。
回顾1971年至今的三个完整的美元指数长周期,可得初步结论:三个周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从164.7、120.9、114.1降至82.1、78.3、71.3,这可能意味着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面优势在逐渐削弱。此外,三个周期的持续时间逐渐拉长,主要是上升期延长。第一个周期的下行期接近8年,上升期约6年半;第二个周期的下行期约7年半,上升期约9年;第三个周期的下行期约7年,上升期则持续了14年半。这种非对称性特征表明,美国经济的调整能力相对较强,因此美元指数呈现出“熊短牛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