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持续治理“暗箱操作”、“掐尖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和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参与招生等影响教育公平、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严肃纠正违规组织考试、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宣传炒作中高考升学率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通过此次行动,促使基础教育战线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进一步深入人心的是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行为将得到遏制,依法治教、管理育人的制度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从而优化改善公平公正、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针对尚未完全解决的基础教育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大整治力度。这包括深化整治中小学“校园餐”、利用征订教辅及购买校服谋利等侵害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以及日常作息安排不合理、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
为提高管理水平,将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落实、优化监管、改进服务、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创新方式、提升效能。计划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问题反映平台,实现举报线索自动分派、整改进度实时监控、办理结果全程溯源。同时推进全面应用基础教育办学治校声誉评价系统,对不规范办学行为实行动态分级记录,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此外,还将拓展信息化巡查手段,整合中高考标准化考场巡查、“互联网+明厨亮灶”、校园智能安防等系统,加强对校园安全、节假日违规上课补课等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巡查管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组织基层教育部门及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对照工作要求和负面清单建立问题台账,确保无死角全覆盖。发现问题后应立即改正,并立足长效抓整改,避免“运动式整改”。同时,还需健全区域联动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问题清单共享、整改经验互鉴等方式推动区域内学校达成共识、统一步调,加强自律,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