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泄露问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山东一位孕妇近日收到了某月子中心的好友申请,对方对她的电话、住址、怀孕周数等隐私信息了如指掌。由于她刚在当地一家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做完产检,并未在任何机构留下过相关信息,因此感到异常并立即向12345投诉。
医院客服随后回复称,可能是月子中心冒用医院名义进行推销,并表示此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医院承诺将彻查此事,并希望该孕妇配合取证追责。
近年来,医疗信息泄露现象频发,特别是产科和新生儿科成为重灾区。最高人民检察院曾通报一起案例:保健按摩中心经营者吴某为了扩大客源,与某医院产科主管护师韦某达成协议,由韦某提供产妇信息,每发展一名客户支付50元或60元报酬,若客户后续办卡消费则另外支付10%的提成。截至案发时,韦某已向其出售超过500条产妇健康生理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鑫认为,医疗记录被泄露的原因包括管理失职、职能部门对隐私界定模糊、利益驱动以及相关社会顽疾。他指出,医疗记录信息可能通过外包服务漏洞、患者自身疏忽、公共场景泄露等多种途径泄露。
《民法典》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为应对医疗记录泄露问题,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9月发布了《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提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采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加强账号信息和权限管理,定期开展安全自查,防止数据泄露、毁损、丢失,严禁擅自向他人或其他机构提供患者诊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