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院“4+4”博士董袭莹的博士论文因正文不足30页受到质疑。有人进一步指出,董袭莹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在2022年提交的一项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使用DeepSeek检测这两篇文章后发现,尽管专利申请与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不同,但核心创新点、方法细节及实验结果的相似性超过合理借鉴范围。
董袭莹的博士论文名为《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研究》,完成于2023年5月,从摘要到全文小结共33页。与这篇博士论文存在雷同嫌疑的发明专利提交于2022年5月19日,名称是《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人为马博渊、赵基淮、班晓娟、王笑琨。这四位发明人中,赵基淮为北科大学生,其余为北科大计算机领域教师。检测结果显示,两篇文章的核心方法与技术细节高度重叠,实验设计与数据描述高度一致,文字表述与结构雷同,创新点与贡献重复等问题,部分内容甚至达到逐字重复的程度。DeepSeek认为两者文字直接重复约20%-25%,结构与逻辑重复约10%-15%,实验数据与结果重复约10%-15%,创新点与结论重复约5%-10%。
董袭莹在博士论文的独创性说明中表示,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然而,在这篇博士论文中,正文和参考文献中并未提及这个发明专利及其四位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