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浙江大学生的才华硬控了。在第38届NeurIPS 2024大会上,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情感计算研究组的创办人兼主任Rosalind Picard教授提到一位因学术造假被MIT开除的“中国学生”。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部分网友指责Picard教授在演讲中特别强调某中国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涉嫌种族歧视。面对舆论压力,Picard教授随后发表了道歉声明。
网友们很快锁定了这位“中国学生”,指出其为来自浙江大学的严同学。她的MIT实验室同学也放出了一些证据,进一步指认其学术造假的事实。严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回应此事,表示自己在2023年的一门课程作业中使用了ChatGPT对数据进行了修改。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已经太晚了。针对网络中流传的关于她声称在浙江大学本科阶段一直用这种方式收集数据且从未有问题的说法,严同学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发表过此类言论,并恳请大家不要对其母校及现就读学校产生质疑。据悉,严同学曾是浙江大学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的得主,该奖学金自1986年设立以来,每年评选出24名优秀学生。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利用AI来辅助完成论文。AI作为辅助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写论文效率,但不规范使用也让很多人将其视作洪水猛兽。不少期刊会撤稿带有明显AI痕迹的文章。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教授在国外期刊发表的SCI论文因内容携带ChatGPT常用提示词而被质疑使用了AI写作。这篇论文的影响因子超过6.2,单篇发稿价格高达16000多元人民币,刊载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对此,有人讽刺编辑审稿流程,还有人表示用ChatGPT就能发影响因子6.2的期刊,那再努努力是不是该发CNS了。
在AI刚开始爆火的时候,学位法草案就于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以及学位授予单位非法授予学位等行为或被撤销学位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禁止使用AI。许多人认为,在论文写作中原创性要求不高、重复性强的部分,如数据收集、文献参考、罗列提纲、投稿格式等方面,借助AI未尝不可,反而可能更好地提升知识的产出效率。关键在于规范AI的使用。
不久前,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旨在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规定提出了“六个禁止”:禁止AI工具用于研究方案、创新方法、算法框架设计等核心研究内容;禁止AI工具生成或修改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图片;禁止AI工具直接生成论文正文、致谢等;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禁止评审中使用AI工具;禁止在涉及保密内容的论文中使用AI工具,并禁止相关数据上传至AI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