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是否会异常寒冷,让人“贴地而行”?近期的大范围降温和降雪已经让不少人感到瑟瑟发抖。黑龙江鹤岗刷新了单日降雪记录,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到16到18度,霜冻线甚至南移到安徽北部。热水袋和电热毯销量激增,似乎预示着一个冷冬的到来。但这究竟是冷冬的信号,还是自然为冬天增添了一些戏剧效果?
天气专家对此有更复杂的分析标准。“冷冬”并不是几场雪就能定义的,而是要等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才算数。相反,“暖冬”则是指平均气温偏高。这种判断需要等到冬天结束才能得出结论。
关于今年是否会出现冷冬,专家们意见不一。支持冷冬的人指出北极寒流来袭、夏季极端高温后的“大热之后必有大寒”的说法,以及频繁的雨雪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认为这预示着一个寒冷的冬天。而反对者则强调全球变暖的证据,如北极融冰、海洋升温、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增加,认为这些因素会带来一个相对温暖的冬天。此外,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初冬封冻程度比往年低,也削弱了冷冬的说法。
冷冬与暖冬之争背后涉及的不仅是气象学问题,还关系到能源和环境的多重博弈。拉尼娜现象的爆发、北极圈寒流的影响等因素都可能决定今年冬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