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玉林街区,遍布着无数咖啡店。装修别致的咖啡店成为人们享受时光的好去处。34岁的杨沛珩去年不得不关闭了自己经营近四年的社区咖啡店,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他选择了一条新路——在菜市场里烘豆子。
5月15日,在玉林综合菜市场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摊位上,杨沛珩和他的徒弟兼合伙人正忙着为顾客制作咖啡。尽管还在试营业阶段,但顾客络绎不绝。杨沛珩表示,他们最初并不打算主动卖咖啡,而是想专注于卖豆子,但目前咖啡销量更好。关掉社区店后,他尝试探索新的方式继续从事咖啡行业,融入菜市场仿佛是对现有生活环境的一种具象表达。
杨沛珩认为咖啡豆是一种农产品,与市场上售卖的蔬菜、水果类似,可以视为炒货,类似于花生和瓜子。因此,他将摊位定位为炒货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咖啡店。他表示,自己在玉林片区生活多年,喜欢这里的生活理念。他认为咖啡也可以是跳脱技术和专业的呈现,顾客不必懂专业问题,只要喜欢就可以喝,酸一点或苦一点由个人决定。就像买辣椒时只需告诉卖家要辣的还是不辣的,是辣椒段还是辣椒面。杨沛珩说,菜市场咖啡提供了一种环境化的体验,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让更多人接触咖啡。
杨沛珩介绍,菜市场咖啡铺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节约。以前的咖啡店房租加水电每月需6000多元,而菜市场摊位租金仅需1000元。此前开咖啡店只能勉强持平,每天收入约七八百元,而在菜市场试营业期间,每天能卖出近百杯咖啡,销量明显增加。摊位前的小黑板上写着美式咖啡价格为豆价乘以克数加上手工费和包装费;奶咖价格则再加上牛奶或果汁费用。从点单小程序上看,杨沛珩铺子里的咖啡价格最低不到10元,最高不超过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