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月中旬起,一名网络红人在江苏连云港的海鲜市场遭遇了“鬼秤”问题,此事引发了持续关注。市场监管总局于5月30日宣布,将实施为期五个月的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整顿行动,严厉惩治缺斤少两现象。紧接着,6月1日,安徽省某地一家金店因使用“鬼秤”被处以22000元罚款,并可能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打击此类不法行为的决心。
“鬼秤”泛滥的背后,是监管上的多重难题。首要的是从生产源头遏制非法秤具的流通。尽管不合规秤具的制造是问题之一,但更隐蔽且难以防范的是对合格秤进行非法改装。据报道,某些商家利用技术手段如密码设定、遥控操控或解码器远控来增加商品显示重量,这要求监管部门不仅要严格审查秤具的生产和销售,还需提升反作弊技术。
交易环节中,确保公平的关键在于广泛使用“公平秤”。鉴于商户众多、交易随机,实时监管难以实现,因此,市场内普及“公平秤”极为重要,需引导消费者养成主动使用并信赖“公平秤”的习惯。
监管态度上,必须做到“锱铢必较”。消费者的纵容也是“鬼秤”频现的原因之一。轻微的克扣看似微不足道,却无形中纵容了商家的不诚信行为,从日常蔬果到高价商品无一幸免。强化监管与消费者积极维权相结合,能有效压缩“鬼秤”的生存空间。
法律层面,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需足以构成威慑。当前依据的《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罚款上限较低,不足以形成有效阻吓。因此,调整罚款额度以适应当前经济状况,以及采取如公开曝光违规商家、处罚市场管理者等附加措施,是亟待考虑的方案。
最后,社会需树立“缺斤少两等于失信”的共识。商家诚信缺失是“鬼秤”问题的本质,加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将违规者纳入失信黑名单的制度,共同促进诚信经营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