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女孩佳佳在这个暑假,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入学前11天,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关键证件不翼而飞。私自拿走这些东西的人,正是她的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挠佳佳入学。佳佳表示妈妈不想让她读中戏,希望她留在重庆当老师,一辈子。(8月22日中工网)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我相信许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位母亲的行为。中央戏剧学院是女儿的梦想,而考上中戏,拿到那份录取通知书则是女儿对梦想的成功奔赴。正常来说,家长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的去阻拦呢?难道是这名母亲不爱她的女儿吗?
笔者认为,爱是肯定存在的,但这份爱却显得过于沉重。母亲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用一种“我是为了你好”的话语与心态,让爱变成了束缚孩子自由与人生的枷锁,使其变味成了控制。
《读者报》中这样说道:“控制背后投射出自我的焦虑与愤怒。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避免一切失控情况的出现,投射出他们对现实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一些家长们身处强压环境之下,便不想孩子和自己一样面对现实社会,看似是保护,实则是在借孩子来实现自我的安全感。在这则新闻中,这名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往北京实现梦想,因为前路是未知的,是她无法把握的,因此想把女儿控制在自己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想要让女儿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好她为其设定的人生。
但是很多拥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为孩子设定的人生真的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吗?他们给孩子安排好的道路,真的是孩子想要踏上的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一些家长也未尝不懂得这些道理,但当对象换成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却犯了难。
一个被迫安排了十几门课外培优班的小女孩说:“妈妈眼里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只要我学得好,妈妈就开心,可她却不知道我有多绝望无助,人生对我来说真的很没意思。”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一个家庭中开出的硕果,但绝不是只能由家长摆布的玩偶,他们理应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不同于他人的奇思妙想,理应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雏鹰只有在跌落山崖后才学会翱翔,要想孩子的未来走得敞亮,家长们要予以尊重、学会放手。爱不应该成为枷锁。父母的尊重与理解,是孩子追逐梦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