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傍晚,据央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将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降准可从多方面产生积极效果,包括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扩大信贷投放,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央行行长易纲曾谈及降准
与2022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前“预告”降准不同,本次人民银行降准时间点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不过此前也有“铺垫”。
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但他暗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在回答有关是否会继续降息降准的问题时,易纲表示,2022年,金融机构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这都是历史比较低的水平。
至于存款准备金率,易纲指出,2018年以来央行累计降准1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虽然)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他说。
为何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