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场暴雨型秋雨,直接让北京的温度从凉爽宜人下降到了寒气逼人,最低温度甚至到了个位数。不少网友惊呼,“快把我的秋裤找出来。”网上还衍生出一些段子,“想在10月的北京成为一名‘暖男’吗?那就先穿秋裤吧”。
图源:气象北京公众号
藏在“冬病夏治”里的守护
当我们翻箱倒柜找秋裤时,其实一场未雨绸缪的温暖,也在我们身边悄悄开始了。
十一假期刚结束,我发现附近的不少老旧小区变了模样。往日里,那些墙面斑驳、墙皮脱落的红砖墙,如今被细致粘贴了保温板,一块块保温材料紧密拼接,再经统一粉刷,整栋建筑成功“换新颜”。这让我想起之前租住老小区的场景:一到冬天,就免不了为取暖犯愁,明明暖气片摸起来烫手,可屋里温度却一直不高,裹着棉衣仍能感觉到寒意。
“问题就出在这外墙上!”正在作业的施工师傅笑着解答了我的疑惑,“老房子的外墙保温层太薄,导致热量流失了,屋里自然暖和不起来。”我又问起为啥这几天施工进度这么快,师傅说:“眼看天就要冷了,我们加把劲赶工期,就是想在大降温前把活儿干完,居民们回家暖暖和和的,咱们这活儿才算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图源:管城理市公众号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城区供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年夏天,街头巷尾总能看到热力公司工程师的身影,他们穿梭在供热管网沿线。我曾一直疑惑,明明冬天才需要这些设施,为何维修工作要选在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