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巨型多巴胺彩色气球,和潮玩顶流互动,参加一场人气IP的快闪活动,再感受“落日飞车”的浪漫……
这些丰富的游玩体验,不是在游乐园,而是在北京朝阳公园。
从“公园20分钟效应”到“草坪长满了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逛公园,各地公园也进化出了全新版本。
01
需求催生改变
公园为何成为新顶流?
近年来,消费者对“松弛感、自然感、微度假”的需求上升。从持续火热的露营、骑行等户外活动,到备受追捧的山系美学、森系美学,都体现了这股潮流。
家门口的公园,成为承载对自然向往的首选之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公园超2.8万个。
公园正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从数据中可见趋势。今年端午假期,北京市公园接待游客量同比增加14.67%;今年“五一”假期,深圳市公园总客流量同比增长62.3%。
爱上逛公园的同时,人们对公园的期待也在升级:要有露营区、骑行区、健身区,要有书店、咖啡厅等文化空间,还要宠物友好等等。这为公园开展更多元的经营活动提出了需求。
回应需求升级,政策适时更新。
国家层面,《城市公园管理办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明确“城市公园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提供便民服务”,这为城市公园市场化发展指出了路径。同时《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也划定了红线,“严禁在城市公园中以自建、租赁、承包、转让、出借、抵押、买断、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私人会所”。
而在地方层面,深圳、上海、成都、青岛、重庆、昆明等地都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本地特点,对城市公园的可持续运营提出精细化指导。
政策和制度层面的支持,为公园场景与商业业态的深度融合开辟了空间,各地公园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式新业态。
02
活动赋能
当公园成为“情感团建”现场
前段时间,北京朝阳公园的五月天“五球”装置吸引了众多乐迷打卡。暮色降临,“五球”装置亮灯,夏夜微风伴着美妙歌声,氛围感拉满。
朝阳公园北部区域借助“五球”装置,迎来了客流的爆发式增长。活动期间,客流环比增长220%,达到17万人次,其中18至3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高达75%。虽然目前“五球”装置活动已经结束,但在这个夏天为乐迷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
与此同时,暑期档火热,电影《罗小黑战记2》的影迷们也在北京朝阳公园收获了别样体验。影片首映礼在朝阳公园举办,融合了露天放映、主题快闪、互动游戏、新品首发等丰富形式,成为一场突破“次元壁”的大型情感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