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推出“对等关税”以来,市场一直担心关税将抬升消费者成本,进而推高通胀。但截至7月,关税对物价的影响并不明显。
分析人士指出,关税落地存在时滞、企业前期囤库、需求疲软等因素导致关税对通胀传导暂时不显著。他们认为,关税影响“只会迟到不会缺席”,此轮关税战中,美国通胀很可能呈现慢热的趋势。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与6月持平,但低于市场预期的2.8%;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同比上涨3.1%,为5个月来最快增速,高于预期的3.0%及6月的2.9%。7月核心CPI环比从6月的0.3%回落至0.2%,仅温和上升。
核心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是房租、医疗服务和航空票价,分别上涨0.2%、0.7%和4.0%;食品价格持平;能源和汽油价格则分别下跌1.1%和2.2%。而服装、娱乐商品、家具等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分项价格虽环比略有上行,但增速回落,显示关税对通胀的传导幅度并没有意想中的大。
国盛宏观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美国通胀更偏“慢热”而非“不热”,关税影响“只会迟到不会缺席”,但大概率是逐步抬升,而非突然大幅飙升。华泰证券研究院胡李鹏指出,相较于2018-2019年,截至目前,本次关税对通胀的传导速度较慢,仅部分显现,这是因为关税落地存在时滞、贸易重构、库存、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了关税向物价的传导。
关税分阶段实施,且运输存在时滞,对价格产生明显影响要到5月以后。关税生效前已经离开港口的商品不会被加征关税;货物到达美国港口以后还需要经过装卸、清关、运输、配送等环节,耗时1-2周。此外,企业在美国国内采购、采用贸易重构等方式降低实际的关税负担。比如,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占比下降较多,截至6月,中国在美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28.8%,远低于2024年7月40%的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