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废旧塑料餐盒变身3D打印椅 “变废为宝”又有新招
眼下,在内蒙古乌梁素海,150平方公里的芦苇荡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在过去,这些自然生长的芦苇因缺乏有效利用途径,被视为影响水质的“负担”和引发火灾的“隐患”。但现在,它们却成了撬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绿色杠杆”。芦苇如何变废为宝?
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乌梁素海的芦苇在春夏是“生态功臣”,它既能净化水质,又为鸟类提供栖息家园。但到了秋冬,若不及时收割,干枯的芦苇不仅易引发火灾,腐烂后还会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冬天必须收割,如果不收割,第二年它就会倒伏在湖里产生二次污染,污染又回到湖里面。
连年生长的野生芦苇,如何处理才能既护生态又增效益呢?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扶持相关企业,为收割的芦苇找到了可持续的“出路”。
在距离乌梁素海20多公里的一家板材企业,从2023年起,冬日收割的成捆芦苇在这里“华丽变身”,经过切苇、锤碎、拌胶等14道工序,摇身变成平整坚固的无醛环保板材。
记者来到厂区,发现厂区虽然机器轰鸣,但整个厂区伴随着淡淡的芦苇香味。据企业测算,一条日产约450立方米的生产线生产的芦苇板材,相当于每天减少约15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树木被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