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在贺兰山脚下,苍茫阔野上,“西夏陵”以其孤寂苍凉的风貌,诉说着那段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久远故事。而作为“西夏陵”遗产要素核心之一,9座巍然伫立于荒原之上的帝陵,究竟安葬的是谁?
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考古遗址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此外,“西夏陵”遗址博物馆还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3号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介绍,“西夏陵”遗址整个构成要素一部分是自然要素、一部分是人工要素,共同合成了“西夏陵”的独特景观。西夏在我国的二十四史上没有记载,但它是与宋、辽、金同时存在的王朝,这次申遗是对西夏的重新认识。
西夏王朝于公元1038年建国,1227年被蒙古大军攻陷,此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前后存续共190年。
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下山脚下一片神秘的建筑——圆锥形的“土堆”,并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
此后,“西夏陵”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1972年至1977年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记载的“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西夏陵”的存在由此确认,它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开阔,与山势雄伟的贺兰山共同形成了气势壮丽的陵区景观。
9座帝陵规制类似
诉说西夏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帝陵是“西夏陵”遗产要素的核心之一,在这片广袤的陵区内共有9座规模不同的帝王陵墓,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西夏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9座帝陵虽然面积大小不一,但它们的建筑布局却遵循着相似的规制。每座帝陵都以陵城作为核心结构,陵城四面墙体的中部都设有门阙,四角还巧妙地设置了角阙。走进陵城内部,献殿、鱼脊状突出地表的墓道封土、最高达20余米的陵塔等建筑遗迹依次排列,部分帝陵还特别修建了中心台,彰显王者尊严。
其中高大的土堆被称为陵塔,和中原的许多墓葬不同,它的墓葬并不是在土堆的下方,而是在它距离10米远的南侧,在历史上已经遭到比较严重的损毁。
帝陵所有的墓室均已在历史时期遭毁灭性破坏,目前仅对6号陵的地下部分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采集和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以绿釉琉璃鸱吻、脊兽和雕龙望柱最具代表性;随葬品中以金、银制的马具、饰物等,最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