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早在2015年6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严格规定校服的生产、采购和选用流程。时隔近十年,广东省再次强调不得强制购买,说明自愿原则是基本要求,不得违背,也反映出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变相强制的现象。
一些学校视购买校服为牟利手段,通过寻找定点生产厂家吃回扣、抬高价格赚差价等方式获取利益。这些校服往往价格高且质量差,家长们对此十分不满。学校通常不会直接强制家长购买,而是以“家长同意”为名义,实施变相强制购买。
有些学校规定,采购校服需要经过三分之二的家长同意。这种制度设计本意是为了保障家长的自主选择权,增加学校强制难度。然而,即便如此,学校仍有办法牵制家长。例如,向家长发放购买校服征求意见书并要求签字,或召开家长会公开举手表决。这样,学校可以有效监督家长,准确知道谁在反对。部分家长担心与学校产生分歧后孩子会受到不公平对待,不得不违心同意,使得“家长同意”成为了变相强制的“挡箭牌”。由于这类手段较为隐蔽,发现和治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部分学校中较为常见。
变相强制购买校服不仅违背家长的真实意愿,还滋生了校园腐败土壤,必须予以根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家长能够真实表达意愿,如设置匿名投票渠道。同时,公开举报电话,畅通投诉渠道,一旦家长察觉学校搞强制,可向相关部门投诉寻求帮助。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校服采购工作能够在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下进行,切实维护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