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上旬,印巴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双方出动大量战机,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展开空中混战。空战中,巴基斯坦击落了5架印度战斗机,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1架SU-30战斗机和1架MIG-29战斗机。这场冲突不仅是双方作战平台性能的直接较量,更是两国空战体系的深层碰撞。
体系准则是由美国飞行员约翰·伯伊德提出的,核心是OODA循环。其中,“O”代表观察,重点是态势感知;第二个“O”代表定位,重点是对战场态势的分析研判;“D”代表决策,重点是确定作战目标;“A”代表行动,重点是武器攻击。武装冲突可以看作是敌对双方互相较量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循环程序。双方都从观察开始,基于观察获取外部信息,根据感知到的威胁调整系统,做出相应对策并采取行动。
空战体系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革。空战最早出现在一战时期,当时还没有空战体系的概念,主要装备是第一代战斗机加机枪或机炮,空战形态依赖于飞行员孤胆英雄式的单打独斗。通过目视接敌,双方在几百米范围内追逐缠斗,谁获得更有利的空间占位谁就能取胜。
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空空导弹的出现并在1958年首次用于实战,空战体系开始逐步成型。主要装备是地面雷达加一代/二代战斗机加一代/二代空空导弹,三者协同促使空战进入机械化时代。这一时期的空战体系特征是以战斗机平台为中心,地面雷达融入空战体系,空战以近距格斗为主。
到了20世纪80年代,预警机的出现使空战体系逐渐成熟。主要装备是预警机加三代/三代半战斗机加三代/四代空空导弹。此时空战体系的特征为:以预警机为中心,成为体系核心;中远距空空导弹出现,超视距攻击成为空战主流;干扰和抗干扰成为空战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空战体系基本处于这一水平,可以说是现代主流空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