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权证书虽小,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是老百姓心里最踏实的“定心丸”。
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以来,登记的规范化和便利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业务链条长,一些项目在审批、建设、竣工、交易、监管等前端环节不衔接、不规范,导致部分房屋登记要件缺失,无法登记办证。
5月15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座谈会,介绍各地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的工作进展和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胡善顺表示,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多万套,特别是2024年以来,全国共化解长期积压的各类跨部门“硬骨头”问题340多万套,工作进入“快车道”,成效显著。
针对用地手续不完善、开发主体灭失、房地信息不一致等历史遗留问题,2021年自然资源部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分类施策,打通问题化解路径。全国省(区、市)、市(州)、县(区)各级纷纷出台化解政策文件,为问题化解提供政策保障。各地全面摸排问题,建立四级到户台账,实行责任到人、挂号销账。同时,各地采取按月调度工作进展、实地调研督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举办视频培训等方式,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提升登记信息查询便利度;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推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各管理环节闭合监管,防范新的问题发生;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拓展预告登记覆盖面,从源头上防范商品房“一房二卖”“先卖后抵”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