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河南郑州市上街区一单位疑似强制职工捐款并规定数额一事引发关注。网帖截图显示,该单位为迎接“5·8公益捐款”活动,要求在编人员捐50元,其他人员捐30元,备注名字以科室为单位,限下班前交到办公室。上街区卫健委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5·8公益捐款”倡议属实,但活动是自愿的,没有强制性,也不允许任何单位强制摊派。初步了解发现,该区仅一家单位涉及此事,具体单位未明确,工作人员表示该单位对活动理解有误。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各地红十字会通常会在这一天发起爱心筹款活动,帮助困难群体,实施人道主义救助等公益活动。这类活动旨在汇聚爱心、温暖人心,鼓励人们基于内心的善念与社会责任感,自愿捐款捐物、伸出援手。然而,个别单位的不当操作却让初衷良好的活动陷入了舆论漩涡。
公益事业的核心在于爱心的自愿奉献,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互助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旦爱心捐款被强行摊派甚至规定具体数额,原本纯粹的善意便变了味,爱心成为了一项任务和负担。强制捐款既伤害了捐款者的感情,也损害了公益机构的公信力,是对善意的一种无情“绑架”。参与捐款的人本应带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对公益的热情,但当自愿变成“强制”,捐款数额被固定时,参与者很难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取而代之的是被剥夺话语权和选择权的憋屈和不满。这种负面情绪会消磨人们对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长远来看对倡行公益有弊无利。
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在于自愿与信任,只有当人们相信自己的捐款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才会愿意慷慨解囊。“强制摊派”的行为屡屡被曝光,会让公众对公益活动产生质疑,怀疑捐款的去向和使用是否透明合理。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重建将非常困难。越来越多的人对公益事业失去信心,可能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援助。
上街区政府办值班人员表示,如果单位职工遇到强制捐款或对捐款有异议,可向上级单位、纪检等部门反映。既然已有反映,相关部门应立即叫停这种错误做法,并严肃问责,消除负面影响。唯有明确公益捐款的规则和边界,严禁任何形式的强制摊派,才能提高公益慈善事业的透明度,确保每一笔捐款都出于自愿且流向清晰可查,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