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应对美国的“关税围剿”?
2025年4月21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柬埔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四国的太阳能产品征收最高达3521%的反倾销税,创下国际贸易史上最离谱的关税纪录。这一决定距离其宣称“愿与中国达成协议”仅隔一周时间,此前美国已对中国商品累计加征145%关税,部分品类甚至达到245%,后又以“技术谈判”为由短暂松绑。
改口背后,是赤裸裸的算计: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工厂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占美国市场近八成份额。特朗普试图以天价关税逼迫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脱钩”,切断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同时威逼制造业回流美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直言,此举是为“打击中国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关税”。
中国光伏企业早已预判美国政策反复性。十年前“双反”关税启动时,隆基、晶科、天合等企业便加速在东南亚建厂,形成“中国技术+东南亚产能”的全球供应链网络。2024年,仅柬埔寨一国就承接中国光伏投资超150亿美元,越南、马来西亚的工厂更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全链条。即便美国对东南亚加税,中国企业仍可通过墨西哥、老挝等新通道规避风险,甚至直接在美投资5GW本土工厂(如阿特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