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2016年的南海军事对峙以中国胜利告终,确立了中国在近海军事力量上超越美国的事实。此后,美国在第一岛链以内不再与中国直接交锋。2021年3月18日,杨洁篪主任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回怼美国,标志着中美从战略上攻守易势。这一变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自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的结果。
特朗普政府后期的全球战略调整重新定义了2025年为“大国终极对决之年”。这意味着从2025年开始,大国之间的博弈将与过去不同,不会有来回拉锯的情况,而是双方一旦对线就会迅速出结果。就像下围棋一样,到了中盘后,大国对弈很快就会有结果。乌克兰就是一个例子,特朗普上台后,乌克兰成了美俄交易的筹码,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质疑为什么面对美国加征关税,墨西哥主动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而中国没有。实际上,墨西哥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其对美出口额占总出口的80%以上,核心产业如汽车、电子产品和农产品深度嵌入北美供应链。因此,墨西哥在谈判中缺乏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美国主导的《美墨加协定》条款。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1%,远低于2008年的20%。中国有能力避免类似墨西哥的“谈判强制力陷阱”。
中国的外贸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43万亿元,高科技产品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比重达59.4%,高附加值产品如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出口增速显著。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效,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