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在3月25日宣布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新股,筹集425亿港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用途。这一高位配股的消息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小米股价当日暴跌超过6%,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次日仅微涨1%。
尽管小米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4年底达到1751亿元,并且汽车业务亏损幅度也在减小,但市场仍对此次融资的必要性及管理层动机提出质疑。小米选择高位折价配股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创新业务中的汽车和AI。汽车业务订单量高但产能不足,工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AI也是小米不能忽视的赛道,需要高密度的研发投入。这两项业务都在生死时速的竞赛中,小米必须准备充足的弹药。
本次配股采用“先旧后新”方式,大股东雷军将持有的旧股借予上市公司配售给机构投资者,随后公司增发新股返还雷军。配股结束后,雷军持股比例从24.1%降至23.4%,但由于A类股份的存在,投票权仅从64.9%微降至64.1%,控制权整体稳定。然而,这一机制引发了一些市场的质疑与担忧,股价跌幅超过7%,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
投资者担心新股发行会摊薄每股收益,且当前小米股价处于高位,配售价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6.6%,机构投资者低价获配后可能抛售原有持仓以锁定价差,加剧市场抛压。此外,不少投资者不满小米当前现金充足却选择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截至2024年末,小米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已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资产负债率也有所增长,说明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影响。
四年前,小米也曾进行过一次配股,当时正值造车前夕,筹资约240亿港元。那次配股后,小米股价大幅下跌,但几个月后实现了反弹。然而,当前小米股价已处于高位,后续回弹能力存疑。摩根大通近期将小米评级由“增持”下调至“中性”,认为小米的基本因素继续保持强劲,但在近期强劲表现后,今年留给市场的惊喜空间已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