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最初在雍正时期为四达亭,后于乾隆四十年改建为文源阁。这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重要文献。2024年8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文源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出土了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还发现文源阁设计和建造中具有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
文源阁中“文源”二字意为礼乐文明之源。《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撰是当时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共抄录七部,分藏于“北四阁”和“南三阁”,文源阁便是“北四阁”之一。该阁是一处独立院落,包括藏书阁、宫门、碑亭、趣亭、月台等建筑。主体建筑藏书阁位于长方形庭院的北侧,南向而立。平台上原有铜鼎、铜鹿各一对,阁前临一方水池,池中竖立着一块高逾六米的“北太湖石”。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
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自建成后格局未变。从磉墩坑和解剖坑可以看出,人们在建造时精益求精:先挖基槽,底部夯打地钉(柏木桩子)防止建筑下沉和移位,地钉上面铺石板,再垒砌台基,台基内全部夯打灰土,这是目前圆明园考古所见对建筑基础处理最严格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