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油食用油混装无异于投毒
近期,媒体揭露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现象:用于加油站的油罐车中,竟然可能装载着我们日常烹饪所用的食用油。这些油罐车不仅运输大豆油等食用液体,还涉及煤制油等化工类产品,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中涉及的主体之一竟是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天津分公司的身影。对此,中储粮集团迅速回应,宣布将全面开展专项排查行动。一旦发现合作的运输单位或车辆存在违规行为,将立即终止合作,并将其列入集团服务采购的黑名单。中储粮强调,各直属企业需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检查运输工具是否达标,确保食品安全无虞。
尽管中储粮采取了补救措施,消费者仍然感到困惑和震惊。与常见的地沟油问题不同,即便是选择知名品牌和大型厂家的消费者,也可能因运输环节的漏洞而接触到混装的化工油。这一问题触及的范围远不止家庭烹饪,还涵盖了面包、薯条、烘焙乃至所有零食领域,影响广泛。
更令人不安的是,食品液体与化工液体共用罐车且不彻底清洗,在业内竟成了一种默认的操作,暴露出“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仍停留在理想层面。数十吨容量的罐车若残留化工物质,与食用油混合后,其危害程度堪比投毒,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此类违规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运输公司为了节省数百元的清洗费,选择不清洗罐体,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导致行业恶性循环。而作为接收方,特别是具有国家背景的企业,若以“难以辨别”为由不对罐车进行检查,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置消费者安全于不顾。
尽管《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监管机制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监管盲区,尤其是在食品运输的关键环节。目前,食用油运输缺乏强制性国家标准,仅有的推荐性规范执行力度有限,不足以形成有效约束。这不禁让人质疑,如何通过跨部门协作和技术进步填补监管漏洞,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此次事件的曝光,应归功于媒体的调查报道,它揭示了食品运输行业的深层次问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行业内未有人主动揭发此现象,最终依赖记者的深入调查。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每一步都需严谨对待,彻底杜绝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