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为何容易发生管涌险情
7月5日16时左右,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管涌险情,位置标定在桩号19+800处。尽管紧急封堵行动立即展开,但不幸的是,到17时48分,堤坝未能抵挡住压力,最终决堤。初期测量显示决堤口宽度约为10米。然而,情况迅速变化,截止19时,决堤口宽度惊人地扩展到了约100米。
管涌作为一种常见的堤防工程险情,在湖南地区常被称为翻砂鼓水,它包括了“流土”与“潜蚀”两种类型,通常在汛期高水位条件下出现。这种现象形象地诠释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至于为何洞庭湖区频发管涌,专家解释说,这与该区域堤防多建于砂卵石基础上有关。当外河涨水导致两侧水压差异增大,在结构薄弱点便可能诱发管涌。以常德市汉寿县沅南垸为例,自7月1日以来,已发现并妥善处理了7起管涌险情,其中6起由巡堤人员及时发现,另1起则由村民报告。
湖南防汛工作强调“抢早、抢小、抢了”的原则,目前动员了5.9万人进行全天候巡堤查险,并部署了130多个工作组深入前线支持。湖南省水利厅不仅成立了洞庭湖防汛工作专班,还派遣了7个防汛抢险专家组前往湖区提供技术支持。
洞庭湖区堤防基础多为透水性强的粉细砂土层和砂卵石层,高洪水位下,易于发生严重渗漏及翻砂鼓水现象,甚至威胁到堤防的整体安全。尽管过去在洞庭湖治理项目中采取了填塘固基措施,但在极端水位下,某些区域仍面临翻砂鼓水的风险,距离堤脚从几十米至千米不等。
对此,有专家呼吁,彻底解决这些潜在的管涌风险,需国家加速推动洞庭湖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第二期的实施,增设防渗墙,以此延长洪水渗透路径,增强堤防的防御能力。